close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座殺人之門?                        「如果有一條界線,決定能不能成為殺人犯……我的心應該遊走在界線邊緣。」 


如果要問,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我會苦笑回答:這是一本我光拿在手上,被我妹看到書名,她就會嘖嘖說道:「耶,看這麼變態的書啊?」這樣的書。把全文閱讀完畢,也不是什麼美妙的閱讀體驗,整體感覺頗沈重黑暗的;尤其是看到最後,當田島發現自己二十多年來的人生原來完全都是倉持惡意的操弄結果後,這種感覺更是悶得叫人喊也喊不出來。

前一陣子,漫吐版掀起一股懷念舊版/吐槽新版《金田一》的風潮。提起金田一,不少推理謎們會直接想到島田莊司,因為他筆下兩個【御手洗潔】和【吉敷竹史】系列的名作,《占星術殺人魔法》和《奇想天慟》裡面的詭計,都被金田一或「致敬」或「抄襲」用在了異人館與地獄傀儡師之中,雙方還曾經對簿公堂。

先不論是「抄襲」或是「致敬」,金田一和島田作品的比較是相當有趣的議題。前者是漫畫作品,在恐怖氣氛烘托、兇手形象塑造上都有絕佳的表現,且有相當的娛樂性;後者為小說,除了是開啟新本格推理的先鋒外,內容也相當具有社會關懷及時代深度。

兩者照理來說是難以比較的,但有一個差別倒是相當耐人尋味,兩者在刻畫兇手時有個很大的不同:對動機的描寫


★ 心化修羅的那一刻


作為從小喜愛金田一的讀者,雖然每次都被兇手行兇時的恐怖氣氛、充滿怨恨的血之留言、或讓受害者人心惶惶的殺人預告嚇得睡不著覺,我卻特別喜歡看兇手伏法後,娓娓道來他們的行兇動機。

那往往是非常慘絕人寰的故事,也因此,兇手-被害者的身分便會翻轉,加害的謀殺犯其實是可悲可憫的復仇,反而是死去的被害者是十惡不赦、罪該萬死。這樣的轉折,我覺得對於一個幼小孩童的價值觀是有很大影響的;由於同情兇手,我每次看到小說、動畫中的反派時,總是會心生同情,思索他們背後是否也有些什麼故事,才讓他們做出這樣的舉動出來。

與之相比,島田莊司的行兇動機往往有些薄弱。如《占星術》當中為了改善母親生活,殺害了父親和眾多姊妹的須藤妙子,最後溫婉平和的告白卻和她兇殘的殺人行為不符,讓我怎樣都無法諒解。又如同樣暢銷的推理漫畫《名偵探柯南》中許多兇殺的動機不過是爭奪遺產等等,也讓我頗為不滿。為了金錢而殺害自己的同類,雖然理智上我可以理解這樣的利益薰心,也明白世界上的種種兇殺不可能全都是復仇的老梗。但情感上,我還是無法認同。

從小法律和社會便教導我們,傷害別人,尤其是扼殺一個和自己同樣平等的生命,是人類社會絕對無法諒解寬恕的重大罪行。而閱讀推理小說,最多的案件便是殺人事件,好像這個世界上只有謀殺案件才值得偵探出馬一樣 我想,推理作家之所以專注於描寫殺人事件,便是因為這是人類社會中最禁忌的一種罪行吧!但為何這樣的行為會產生呢?極惡罪行和背後動機所製造出來的巨大張力,同樣是我在閱讀過程中十分好奇的問題:
要到怎樣的怨恨,才讓你想要殺了一個人?

在東野圭吾的《殺人之門》中,藉由主角田島和幸,逐步地逼近這個問題。如果有一道界線來決定是否成為殺人犯,如果有一座「殺人之門」,跨越了它之後,人的心就會化成般若修羅;那麼,這個界線到底在哪裡?又需要什麼樣的引信才能夠跨越?是一時的衝動,像是京極堂所說的過路魔嗎?還是需要環境、時機、導火線呢?


★ 惡意的讀者


動機重要嗎?這讓我想到田島小時候所遭遇的第一件不幸:用紅筆寫了「殺」字的詛咒連鎖信。在連鎖信的最後寫了一句話:

「你一定有想要詛咒的對象,請誠實地面對你的內心。」(P. 74)

在我們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曾起過殺意,或曾有過一個深痛惡絕的對象,讓我們希望他「消失在這個世界上算了。」但因為內心中的良善、或是害怕社會法律的制裁,讓我們壓抑抹滅了這個念頭,始終沒有跨越過那座「殺人之門」。在這本書的封底上寫著:小心,別因閱讀本書而喚醒你沈眠已久的殺意!在某種層面上,作者的確是在呼喚著讀者內心的惡意,閱讀著看似時運不濟、命運被一再操弄的第一人稱「我」,多少讀者在閱讀這本沈悶的書時,會忍不住代入自己,心想:為什麼不殺了他?快下手啊!因為受不了田島慢吞吞又無法決斷,三番兩次放棄下手機會的猶疑,氣得跳腳忍不住想替他動手算了。

站在殺人之門前的,其實是被喚起殺意的讀者。雖然「惡意的讀者」(Malicious Reader)不是這樣用的,但我想在閱讀這本書時,不少讀者心中想必也是充滿了惡意,被挑起了憤怒和兇殘。我們不似田島,擁有幻想的安全距離,不可能真正下手殺人,也因此不必壓抑這股殺意;但也因此,我們內心的血海波瀾,只怕比田島還要波濤洶湧。

結局雖然是可以預料的,甚至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早已在期待、等待的--田島跨越殺人之門的那一刻,但當那一瞬間真的來臨的時候,卻又感到無比空虛。就像祖母死不瞑目的屍體始終活在田島心中,成為恐懼與死亡的化身一般;倉持的惡意同樣也深深烙印在讀者的心中,讓我們輾轉反側,無法甩脫。

就像導讀的標題所說,這是一隻困獸,渴望掙脫闖出這道殺人之門。只是不知道,在當讀者和田島一起跨越過那座殺人之門後,面對故事和人生完結的空虛,以及死者眼神視線的烙印之後,又該何去何從?



PS. 除了田島和倉持的恩怨糾葛外,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是它描寫了日本自八十年代以來層出不窮的詐欺事件,深刻地探討了社會寫實層面的議題。同樣老鼠會、詐欺老人的題材,《櫻花抽芽時,想你》也曾經探討過,但這次不是以受害者,而是以加害者的角度去切入,更令人悚然心驚。以受害者舉例之多、詐騙手法之廣來說,也超越《櫻花》的架構,完全可以當一本社會教材來閱讀。


延伸閱讀:

導讀
〈開啟殺人之門,釋放內心的困獸〉

成為殺人犯之前
讀 東野圭吾《殺人之門》:傳直銷之門、詐騙之門
殺人不過頭點地?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扇殺人之門
二十年的「棄子」人生
東野圭吾《殺人之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utre 的頭像
    autre

    偷聽

    aut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