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人對死亡有很美的信仰, 當他們的靈魂到了天國入口,神只會問他們兩個問題, 他們的答案會決定他們能不能上天堂: 「你在生命中有沒有找到喜悅?」 「你的生命有沒有為別人帶來喜悅?」
原本這部片我是想在今年生日的時候去看的,無奈妹妹對這部片不感興趣,於是換成了【曼哈頓奇緣】。若以最終的結果而言,我還是很開心我在生日當天去看了【曼哈頓奇緣】,因為那讓我一整天心情都很好,回到家之後也非常的開心。
至於這部片,則是正巧今天中研院午休時間在學術活動中心放映,於是就去看了。怎麼說呢?是會讓人有點感慨、但覺得很溫暖,笑中帶淚的電影。
The Bucket List,英文如果直翻的話,大概會是「死前願望清單」之類的意思,是兩位老人卡特和艾德華--由兩位資深影帝,摩根費里曼和傑克尼可遜擔綱演出--在得知自己死亡在即時,決定抓住自己剩下的人生,所做出的一份願望清單,do it before they kick the bucket (蹺辮子)。中文翻做【一路玩到掛】,感覺翻譯得還滿囧的,不過考量起整部片以幽默手法處理沈重話題的功力,或許勉強也可以稱做是恰如其份。
兩位性情南轅北轍、家世財產也截然不同的老人立下了許多願望,有些相當孩子氣,例如高空跳傘、賽車、親吻全世界最美麗的女孩;也有些是相當普通的願望,如環遊世界;更有的雖然簡單,卻相當有哲理,如幫助一位陌生人、大笑直到流出眼淚…等等。有些願望是有錢就能做到的,拜艾德華的財產之所賜,我們和卡特一起欣賞了泰姬瑪哈陵、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等壯觀美麗的景色,但也正是在金字塔上,兩位主角交換了以上一段對話:
「你在生命中有沒有找到喜悅?」
「你的生命有沒有為別人帶來喜悅?」
也因此我們才知道,艾德華心中畢竟有金錢無法換回來的遺憾,無論再多財富,都換不回來不肯原諒他的小女兒的心。
接下來就是很好萊塢式的,卡特如何勸艾德華,艾德華如何在看完卡特遺筆所寫的信後,帶著靦腆的笑容去拜訪了自己的女兒,終於和她重修舊好。在親吻了自己的孫女之後,他劃掉了清單上「親吻世界上最美的女孩」這一項,而我也是從這時候開始,覺得鼻子有些酸澀,心中頗有感慨。
反正親情永遠能命中我的點啦 我的眼淚還真好拐……
在卡特的葬禮上,艾德華致詞說,在幾個月前,他們還是全然的陌生人;但在卡特死前的幾個月,卻是他最快樂的幾個月,致詞完畢後,他劃掉了「幫助一個陌生人」這個願望。其實,不只是艾德華以自己的財富幫助了貧窮的卡特實踐夢想,在某一程度來說,卡特也是幫忙了艾德華吧。
當卡特病情惡化需要手術時,他告訴艾德華,有些願望你只得一個人去完成了。但正如電影版版友所說的,其實這些願望卡特依然也達成了。當他終於倦鳥歸巢,站在萬家燈火下時,他知道有個人在等他;原本要拿出鑰匙的手於是放下,按下門鈴,有個在等待的妻子會為他開門,永遠敞開胸懷準備迎接他。卡特難道不是已經得到「世界上最美的女孩」了嗎?在這幾個月當中,卡特和艾德華不是彼此一起「幫忙了一個陌生人」嗎?
遺憾的是,兩人終究沒有完成一個願望:爬上聖母峰,觀賞那壯觀的景色。最後,是艾德華年輕的助理幫他們一起完成了這個願望。那個明明名字叫馬修,卻總是被艾德華叫成湯姆的助理,也是一個有趣的狠角色。當他請示艾德華葬禮該怎麼辦,艾德華擺擺手說,就當你的葬禮辦時,他冷靜地回答:「--把我的錢都留給助理嗎?」實在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笑點! 雖然他和艾德華總是唇槍舌劍的互損對方,但在彼此的心目中,應該還是相知相惜的吧。
在故事的最後,響起了和故事開始時一樣的旁白。「我知道,當艾德華柯爾死時,他的眼睛雖然閉上,心卻是開放的。」(I know when he died, his eyes were closed and his heart was open.) 原本我一直以為,這個旁白是最後活得比艾德華長久的卡特,但最後才知道,其實是那位名叫馬修的助理,他代替他們爬上了聖母峰,將兩人的骨灰一起埋在山頂,眺望底下皚皚雪景,劃掉了最後一項願望。
連最後,當感傷的觀眾已經開始掉淚時,這部電影還不忘要幽默一下:我知道柯爾一定很滿意他的埋葬方式,因為--這是非法的。
很簡單的道理,但用了溫暖而不過度煽情的方式來詮釋,算是一部佳作。
- Jul 16 Wed 2008 14:10
The Bucket List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